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俞元春教授团队在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更新时间:2025-09-12点击次数:


近日,俞元春教授团队在土壤学领域顶级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影响因子10.3)上发表了题为"Vegetation restoration shapes soil organic matter chemistry and microbial processes"的研究论文(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5.109970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王淑真为论文第一作者,周垂帆教授为通讯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Kate V. Heal教授等为合作者,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江苏省林业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植被恢复是红壤侵蚀区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关键过程,然而其对于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及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综合运用13C-NMR、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及微生物残体定量技术,揭示了中国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退化裸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和土壤深度下SOC组成、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子特征与微生物残体碳(MNC)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土壤DOC和EOC浓度显著提升13C-NMR分析显示,随植被恢复进程,SOC中烷基碳相对丰度下降,而O-烷基碳增加。植被恢复促进了木质素类和单宁类的积累,并降低了脂质类和蛋白质/氨基糖类的丰度。热力学分析进一步表明,植被恢复降低了DOM分子的能量可利用性。与严重退化区相比,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MNC的积累量。同时,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细菌Shannon多样性,并推动细菌群落向K策略菌群转变。此外,真菌群落中腐生-共生营养功能群的丰度也随植被恢复而增加。路径分析证实,土壤DOM参数通过介导DOM ΔG0Cox和功能多样性,调控微生物残体碳积累及多养分循环潜力。


(来源:院办  撰稿/图片:俞元春   审核:项卫东 毛岭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