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在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揭示不同生长型的被子植物灭绝风险差异

更新时间:2022-11-16点击次数: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灭绝正在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并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同时,植物的灭绝加速了栖息地的同质化,降低了区域系统发育多样性。最新研究表明,39%的维管束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自1900年以来,近600种物种已经灭绝然而,尽管植物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仍然对导致植物物种灭绝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变量缺乏了解。

植物的性状通常被认为是灭绝风险的预测因素,特别是当性状密切适应与匹配当地环境条件时。此外,植物对气候变化和其他与全球环境变化相关的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因此,应同时分析与植物灭绝风险潜在相关的内在性状变量和外界环境变量,以解开植物灭绝的复杂机制。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被子植物多样性,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点区域当前中国已经完成的最新的植物灭绝风险评估为评估与中国被子植物灭绝风险相关的变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研究在系统发育背景下整合了植物物种分布和性状的数据,以研究外(即环境)变量和内在物种性状与中国被子植物灭绝风险的关系。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中国被子植物灭绝风险是否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其次,灭绝风险与外部变量和植物性状关系是怎样的?第三,木本和草本物种之间的这些导致灭绝风险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研究发现木本和草本物种之间灭绝风险的系统发育信号不同。被子植物灭绝风险主要受生长形式、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和人类世以来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其中木本物种灭绝风险受高度和降水量的强烈影响,而草本物种灭绝风险主要受到年平均温度而非植物性状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下,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更有可能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灭绝威胁水平因植物性状和外部变量而异。发现的这些影响植物灭绝风险的关系有助于识别和保护受威胁的植物物种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


中国木本与草本被子植物的物种分布范围没有显著差异(A),但是他们的受威胁程度却有着显著差异(B),显然,木本植物有着更高的灭绝风险。


受威胁物种(红色)与无危物种(蓝色)的分布在系统发育树上也不平衡,这意味着物种的灭绝风险存在系统发育信号


所有(a)、草本(b)和木本(c)植物物种的植物性状、气候变量和灭绝风险的系统发育路径分析(PPA)。蓝色和红色箭头分别表示显著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箭头的厚度与相关系数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成果在保护生物地理学的重要期刊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1Top上发表。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研究团队"学术负责人毛岭峰教授为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陈禹衡为第一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单位参与了相关研究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No. 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870506)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文章链接: "Extinction risk of Chinese angiosperms varies between woody and herbaceous species" (https://doi.org/10.1111/ddi.13655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