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水杉学术讲堂第二期于12月22日下午在教主楼0123如期进行。本期讲堂由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王则夫教授主讲。
报告主题:杂交物种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


王老师分别从物种与物种形成、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新模型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三个模块进行介绍。
首先,以虎榛子属杂交物种形成为例,分别介绍了全新的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理论与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关键基因的鉴定新方法。
接着以千金榆组古老杂交物种形成为例,介绍了首次将群体水平的长Indels (≥5bp) 应用在古老的杂交物种形成事件检测中,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方法。揭示了杂交物种形成事件对于物种多样性以及高级分类单元网状系统发育关系的重要作用。
然后以金丝猴属杂交物种形成和猕猴属杂交物种形成为例,介绍了灵长类动物中首次发现杂交物种形成事件和猕猴属物种的杂交起源历史,揭示了杂交物种形成事件在灵长类表型多样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王老师提出了几点科研建议和期望:鼓励同学们多多学习各种数据处理技能,希望同学们保持积极、乐观、上进的心态,勇于攻克科研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