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依托我校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林业工程,在整合我校植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化学、水土保持学以及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和木材加工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林科特色的综合性学科,下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
1999年设立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成为南京林业大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1、2014和2018年连续三期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在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环境科学学科形成了4个稳定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以农林废弃物及其加工剩余物等作为资源化对象,研究开发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的各种高附加值产品。如利用园林废弃物等开发温室园艺植物及大田和园林植物生产的优质基质和肥料;将废弃的农林生物质材料经热解气化,同时制取可燃气、醋液、炭等产品;基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研发生物炭等环境功能材料,探究其在污水处理、水质净化和土壤修复等领域的应用。
2. 湿地保护与水环境修复
以沿海滩涂湿地和湖泊河流水体为研究重点,针对湿地与水体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与修复中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污染物在湿地与水体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环境影响,湿地动植物群落与环境演变的互应机制,退化与污染湿地的生态修复,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植被缓冲带拦截与控制技术、湿地与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调控措施。
3. 土壤污染修复与质量提升
针对土壤环境污染与退化问题,开展森林、农田、城镇工矿区等土壤环境污染与修复、森林土壤与全球变化、城市林业土壤污染评价与修复等方面研究。具体如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及机理,城镇工矿区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治理,城镇工矿废弃地土壤污染乔灌草综合配置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生物效应与控制技术等。
4. 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
针对不同环境介质与生物体内的新污染物,研发快速、准确、高灵敏的检测技术;针对环境保护关键共性问题,如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新污染物治理等,开展污染物产生途径、控制技术以及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研究,研究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机理、防治技术及其机制。基于清洁生产前端工艺处理与“碳中和”目标,探索清洁能源制备途径及其反应机理。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熟悉环境科学领域的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规划管理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意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政治理论: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品德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备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平等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3.知识结构: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动向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基本能力:较熟练掌握英语;具有从事与环境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
环境科学学科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导师团队)指导的主导作用(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和开题内容),统筹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深入交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参加校(海)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环境科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标准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最短不少于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设置
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为18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A类)7学分,基础学位课(B类)5学分及以上,专业学位课(C类)6学分及以上。非学位课程(E类)由各学科提供推荐选修课程目录。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环境科学硕士点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 课程设置或选择范围 | 所占比例 |
学位课 | A类课程 | 公共学位课 | 83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学分 | 约22% |
83321-1 英语(上) | 个别学生小语种另行设置 | 3学分 |
83321-101英语(下) | 2学分 |
B类课程 | 基础学位课 | 13346环境科学基础与进展 | 3学分 | 约16% |
13948环境工程基础与进展 | 2学分 |
C类课程 | 专业学位课 | 23322环境生物学(2学分) | 共6 学分 | 约19% |
23324环境污染化学(3学分) |
13376现代环境分析技术(2学分) |
13491试验设计(2学分) |
12018环境生态学(2学分) |
23330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2学分) |
13415环境土壤学专题(2学分) |
23320环境规划与管理(2学分) |
非学位课 | 专业选修课 | 13328植物生理生态学(2学分) | 共约11学分, 如学位课多于要求学分,可抵充非学位课学分 | 约38% |
13367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2学分) |
13433土壤理化分析(3学分) |
53356环境经济学(2学分) |
13501环境毒理学(2学分) |
23323环境微生物学(2学分) |
13369湿地管理技术(2学分) |
13644湿地修复与管理(2学分) |
13642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2学分) |
13364生态系统管理(2学分) |
4342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处理技术(2学分) |
63330环境系统模型与应用(2学分) |
93302论文写作与文献综述(1学分) |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2学分) |
Fundamentals and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3学分) |
Forest Soil Science (2学分) |
Nano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 (2学分) |
E类课程 | 选修课 | 全校课程 |
必修非学位课 | 83373自然辩证法概论 | 1学分 |
实践环节 | 2学分 | 约5% |
五、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一)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
环境科学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可抵充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二)学位论文开题
环境科学硕士生必须集中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并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学科统一组织,时间、地点、与学位论文答辩的间隔时间由学科自主设定。学科组织学位论文集中开题次数每年不少于2次。开题完成时间应与学位论文送审时间至少间隔6个月以上。
开题报告应就论文选题意义、与学科专业相关度、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进行论证,撰写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上进行口头汇报。开题报告具体流程和相关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向的表现;业务方向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
(四)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及答辩要求按学校、学院有关规定执行(参见《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细则》及研究生院最新规定)。
六、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
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按学校、学院有关规定执行(参见《研究生工作手册》中“研究生学位文件”内容及研究生院最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