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与环境学院方炎明教授负责的“黄山生物多样性监测固定大样地”建设项目,自9月13日启动以来,经过2个多月艰苦外业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建设任务即将完成。
黄山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蕴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许多珍稀特色物种和古树名木,监测和维护黄山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文化价值。黄山生物多样性监测固定大样地建设项目获得了“全国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示范基地修缮项目(二期)”的资助,该项目由生物与环境学院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三家单位共同承担,也是继武夷山10公顷常绿阔叶林大样地之后,方炎明教授领导的团队承担的又一个生物多样性监测固定大样地建设项目。
为确保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炎明教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黄山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案,实地考察监测对象和森林植被,确定了3处样地,分别是钓桥管理区小脚岭10公顷常绿阔叶林样地、观瀑楼-桃花峰一线1公顷落叶阔叶林样地和香炉峰1公顷黄山松林样地。项目主要成员由学院植物科学系中青年教师组成,土木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教师参与了野外放样工作,参加外业工作的有植物学、生态学、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林学、土木工程和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先后参加该项目的师生超过100人,外业工作量达3000个工作日当量。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该项目的外业主体工作。后续的内业数据整理工作正有序进行,该项目的完成将为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在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
注:固定大样地建设对于样地选择极为严格细致,并按照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调查和研究。黄山固定大样地为340×340米的正方形,同时形成289个20×20米的中型样方,1156个10×10米的小型样方和4624个5×5米的微型工作样方;另外还有两个1公顷的小样地,分别为100×100米的正方形,包括25个20×20米的中型样方,100个10×10米的小型样方和400个5×5米的微型工作样方。样地内每一棵胸径1厘米以上的木本植物,都将挂上一个不锈钢“身份”标牌,并进行坐标定位和编号,长期监测,细致记录其生长过程,每棵植物还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详细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