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湿地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化学稳定性的变化,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小团聚体质量,获得更多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近期,环境科学系李萍萍教授团队以洪泽湖四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
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物理组分(粒径组分、密度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人工栽种柳树和杨树30年的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碳的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湖草滩和芦苇滩土壤,但湖草滩和芦苇滩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稳定性较两类林地高,其中杨树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最低。这表明,湿地不同的植被类型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化学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吸收和循环。该研究结果为解释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和预测未来土壤碳库动态提供了新的依据。
研究成果“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in wetland:
Implica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wetlands”发表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6.551),我院16级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季淮为第一作者,李萍萍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依托于江苏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平台,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514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PAPD),江苏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该项目是环境科学系洪泽湖湿地研究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将着力于土壤有机碳“物理组分-化学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三者之间动态变化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揭示湿地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与积累机制产生的影响。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05064

2.
近年来,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暴露、转化和生态毒性效应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光降解是水环境中抗生素的重要转化途径之一。抗生素光降解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系列光降解产物,并表现出与母体化合物不同的毒性效应。近期,环境科学系李威副教授团队研究了典型抗生素罗红霉素在水环境中的光化学转化动力学,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识别出20种光降解产物,发现罗红霉素的光降解产物主要是通过N去甲基、O去甲基、或直接脱去肟侧链、克拉定糖、红霉脱氧糖胺形成的。罗红霉素光降解后对发光菌的毒性增强,但是对绿藻的毒性效应降低,说明罗红霉素的光降解对绿藻的生长表现为正面效应。该研究可为罗红霉素及相似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Phototransformation of roxithromycin in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haracteriaz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and toxicity evaluation”
发表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6.551)。李威副教授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韩建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441,41701555)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286557
